產學合作是降低「學用落差」弊病的良方,許多學校主打「畢業即就業」,大四時就讓學生參與老師的研究案,一邊研究一邊實作,解決企業問題;畢業後有機會直接進入該企業,無縫接軌。
這是一般人對「產學合作」的認知,但事實上,產學已走到「一對多」甚至「多對多」的模式。也就是從過往單一老師對單一企業的「點對點」合作,進階到一群老師與多家企業,由政府串連成立聯盟的「面對面」合作模式。
例如以校為單位進行跨國合作的「國際產學聯盟」、鎖定前瞻技術對接指標企業的「產學大聯盟」,以及由系所老師對接多家中小企業合作的「產學小聯盟」。
前兩者主打國際戰,後者則是由政府牽線學校,幫台灣有實力但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做一體適用的技術研發。成功案例遍布全台,學校受惠外,學生更可能還未畢業就被多家企業預約,是目前最接地氣的新一代產學新模式。
做完一個案子 幾十家企業找你
科技部自2013年開始推動「產學小聯盟」,目標是提升大專院校及學術機構的研發能量,透過成立「技術服務實驗室」,與上中下游產業一起建構「技術合作聯盟」。這些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資金成立自家的研發部門,但只要繳交會員費成為聯盟會員,就能使用聯盟衍生的創新技術,幫自家企業改善製程,提升產品價值。
對參與合作案的學生來說,因為聯盟中有數十家企業,等於「做完一個案子,畢業時有幾十家企業等著指名要你去,」職涯選擇更多元。
成功案例如「金融科技創新產學聯盟」「工具機切削技術與製程開發產學聯盟」「優質蜂產品研發技術聯盟」「智慧自動化產學技術聯盟」「淨水技術產學聯盟」等,遍布金融、管理、農技、工程、機械、電資等領域;只要有技術、有需求,都能提出申請。通過計畫後,科技部會提供經費補助,最高每年補助300萬元。
產學小聯盟,相當於集結多位老師的研究團隊,同時解決某一產業多家企業的共同難題。企業僅需繳交不多金額,但透過合資,加上政府補助款,就是一筆不小預算,讓學校老師有更充裕資源做研發,培養學生的研究實力,提升研究成果。
跨校合作 研發空汙監控技術
以去年成功案例「PM2.5 及奈米微粒監測與控制技術聯盟」來說,「空汙」是國人最關注的環保民生議題,但過去空汙監控設備,多是從國外進口,價格高昂,還有參數不準、控制效率不佳的問題。
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蔡春進,整合交大、中央、明志科大及元培醫事四所大學的學者,組成跨校產學聯盟,協助開發有關PM2.5、前趨氣體及室內空氣品質的監測及控制技術。聯盟成立至今,產學收入已破千萬,成員多達46家,包括台電、台鐵、中鋼、中鼎等企業。團隊除了提供廠商專業諮詢與現場指導,還研發出五項專利,開發出如空氣靜電清淨機、高效率靜電微粒液相採樣器、PM2.5 連續自動監測儀等設備,真正做到學用合一。
又如「智慧感知與雲端服務產學技術聯盟」,由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主導,連結成大資工系、成大電機系、政大資科系、崑山科大資工系和真理大學資工系等多所大學的十餘位教授,以「智慧感知與雲端運算技術」為核心,鎖定研發智慧環控、智慧照護及數據分析的應用技術。
聯盟中的21家企業會員,涵蓋雲端服務、電腦電子產品製造、資料處理與資訊供應服務、電子商務平台、數位媒體等,至今促成8件產學合作案、11項新產品、15項新技術、10項專利申請。光是學界移轉業界的7項技術案,讓廠商擴大投資的金額就超過2億元。
又或是元智大學通訊研究中心教授黃正光所主持的「無線通訊系統高階量測技術產學聯盟」,面對即將來臨的5G產業爆發潮,廠商對於新一代無線通訊技術,需要好的量測工具,但目前台灣廠商所採用的向量訊號產生器∕分析儀(VSG/VSA)量測設備與技術,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上,硬體昂貴外,後續軟體升級費用也十分高昂。透過聯盟合作研發,目前已開發出相關軟硬體自主技術,並轉移給國內廠商應用。
產學聯盟的目標清楚,明確對應企業的技術升級,也提升參與學生的就業實戰力,成為多家企業爭取的搶手人才,是真正的雙贏。